2019/09/09
有料观点
细数品牌与“盲盒营销”那些事

盲盒营销正迎来一次大爆发,那么问题来了……品牌应该怎么玩“盲盒营销”?


目前,盲盒已经应用于各种营销场景:线上可以通过“拼手气”购买的方式购买随机商品;线下卖场、购物中心还有“盲盒机”的设置。


盲盒正逐渐成为继“抓娃娃机”之后的另一流量入口。


那么,什么是盲盒?

今天,有料品牌就和大家一起细数关于品牌与“盲盒营销”的那些事儿。


首先,顾名思义,盲盒就是盒子中放置不同的物品,消费者凭运气抽中商品。而恰恰是这种随机的体验,让消费者们欲罢不能,并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营销策划方式之一。


这种营销策划方式最初用于二次元的手办销售,因为二次元用户的忠诚度高,还常常有收集癖,盲盒营销策划能够快速刺激产品销售,挖掘用户的消费潜力。


如今,盲盒营销已经成为IP玩具礼品、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常用的方式之一。无论是网红蓝V旺仔,还是玩具巨头乐高都曾做过盲盒营销。


比如说,以盲盒营销著称的泡泡玛特,更是在两年时间内业绩增长140倍,在玩具市场上一骑绝尘,碾压众多传统玩具厂商。

1.jpg


有料品牌发现,盲盒营销主打的就是人的收集癖和惊喜感,从而能让用户产生一种“上瘾”的感觉,而当用户收集完成之后,还能刺激用户自主的转发社交网络,从而形成二次及多次传播。


盲盒营销起源于明治末期的日本。


当时日本百货公司在新年期间都会销售福袋,福袋中内容不会事先公开,但往往会放入高于福袋标价的商品,比如说一个福袋售价1万日元,那么福袋内的商品标签价通常在1.1万日元左右。


尽管福袋的价格通常并不高,但百货公司福袋的生意却繁华起来,久而久之就成为了新年期间的常见的营销手段。一般来说,这种福袋营销策划是为了处理商品尾货。一方面,用户能够获得趣味性体验;另一方面,商家也能成功清理库存。

2.jpg


福袋的营销策划思路延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模型市场中,当时大量模型爱好者制作模型并将其商品化,于是出现了“扭蛋机”。


扭蛋与福袋相似,只是更集中在二次元、ACG等领域,销售的商品也大多是动漫IP手办、玩具模型、饰品挂件等。


扭蛋已经在日本风靡了近50年,近年来国内线下商场中也时常能看到“扭蛋机”,扭蛋用户中还有“扭蛋毁一生、入坑穷三代”的说法。

3.jpg


到了90年代,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“集卡式营销”,可以看做是盲盒营销在本土的早期应用。


最为典型的代表案例就是小浣熊干脆面的水浒英雄卡,由于人物多、收集挑战大、干脆面单价低、面向学生儿童,成为90后的童年集体回忆。

4.jpg


后来到了21世纪,盲盒的概念已经逐渐定型。2016年泡泡玛特大力发展盲盒营销产品,才让盲盒营销策划逐渐风靡,并一举激活了成人潮玩市场。